最近一則消息讓人驚喜:山東能源兗礦能源作為唯一擁有境內外四地上市平臺的煤炭公司,股價年內連續創出新高,8月25日收盤市值達到了2070億元,上市以來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而反映在實體運營方面則是:2022年以來,兗礦能源戰略轉型全面提速,資產質量全面提升,經營業績再創新高。
兗礦能源黨委書記、總經理肖耀猛說,今天的兗礦能源,比任何時候都有底氣、有能力沖頂“國際一流、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引領示范企業”。
兗礦能源沖頂國際一流,底氣來自何方,能力具有何種高度?近年來,兗礦能源聚焦主導產業和新型戰略支柱產業發展方向,突破掌握了一批“從0到1”原始創新的重大關鍵技術,磨礪出了一批“大國重器”,“科技創新”成為“四條戰略轉型升級路徑”中的最令人青睞的發展路徑。
用科技之“矢”去射清潔能源之“的”
近日,兗礦能源技術質量中心主任閆廣剛從一個科技評獎大會歸來。他說:“參加的企業太多了,參評的科技成果閃光點都很多,科技成果評獎競爭非常激烈?!比绾渭涌齑罱ǜ嘀卮笱邪l平臺,如何聚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如何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如何持續擴大科技交流合作,他心中有了更多的工作謀劃。
近年來,兗礦能源圍繞沖頂“國際一流、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引領示范企業”目標,用科技之“矢”去射“清潔能源”之的,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管控效能和服務水平。修訂了《科技創新工作管理辦法》、《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專利工作管理辦法》、《研發投入歸集管理辦法》和《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重新規范管理流程。
聚焦煤炭智能開采、綠色開采等領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打造出具有良好自我發展能力的高端創新研發平臺。兗礦能源目前擁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發平臺15個?!皟贾菝簶I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認定評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內蒙古榮信化工超大型煤氣化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經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復核認定通過。2021年,積極與國內知名院士合作,重新備案為山東省院士工作站。
2018年來,兗礦能源累計研發投入20.73億元,科技投入保持穩定增長;累計實施各類科研項目700余項,其中,重大項目105項、重點項目440項;共有151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創新成果數量、質量、領域、層次大幅提升。其中“西部特厚硬煤層超大采高智能化綜放開采成套技術與裝備”獲2020年度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40t/h煤粉工業鍋爐低NOx高效燃燒技術研究與示范”榮獲2021年度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取授權專利773件,其中發明專利86件、實用新型專利687件;發布國家標準16項、行業標準9項、企業標準20項。
解決主要矛盾,“大國重器”精彩紛呈
2021年12月16日,兗礦能源在上海召開戰略發布會,指出,兗礦能源戰略發展思路是:堅持高碳能源低碳化、清潔能源規?;?、綜合能源智慧化發展方向。這就是主要矛盾?!按髧仄鳌比绾螕敶笕?,成為走在第一方陣、解決主要矛盾的鋼鐵智能衛士?
由于全球首套礦用高可靠5G專網系統在鮑店煤礦投用,在鮑店煤礦智能集控中心,工作人員按下啟動鍵,井下400多米深處工作面的采煤設備就自動運轉,割煤、推溜、移架、傳送,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這意味著該礦建成了國內首個實現常態化運行的智能綜放工作面,開創了智能綜放的先河。
“大國重器”不僅在鮑店礦運用得嫻熟,在兗礦能源萬里煤海都在大放異彩。金雞灘煤礦開展“特大采高年產2000萬噸智能綜放成套裝備與工藝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淺埋深、堅硬煤層綜放開采重大技術,通過首套7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綜放成套技術和裝備成功進行工業試驗,工作面單產具備年產2000萬噸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綜放開采領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轉龍灣煤礦建成首個千萬噸級中厚煤層超長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并投入生產,工作面長420米,煤層平均厚度2.6米,最高日產煤炭3.1萬噸,達到中厚煤層智能化開采年產千萬噸水平,掀起了較薄煤層智能開采新篇章,為較薄煤層開采提供了成功經驗。開展“綜放工作面智能開采常態化運行研究與應用”,研發形成“采煤機自主智能截割、液壓支架自動跟機、時序控制自動放煤、自動割三角煤、運輸機自動找直、設備智能聯動、遠程可視化集控”等國內領先的7大智能開采關鍵技術,實現了工作面智能開采常態化運行。
與此同時,一系列“大國重器”重大災害防治中也勇敢擔當。開展鄂爾多斯深部礦井復合動力災害發生機理及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研發“沖擊地壓-頂板水-地表沉陷”復合災害監測預警平臺系統,優化了防沖開采設計,解決了巨厚頂板側向沖擊地壓顯現問題。以實現鄂爾多斯地區典型礦井深部條件下基于精準應力控制的工作面防沖安全為研究目標,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獲得成功應用,率先形成了該地區沖擊地壓防治的示范性成果。
超越萬山,“大國重器”聚出新高光
面對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新形勢,兗礦能源對新的征途有著冷靜的認識:兗礦本部不少礦井中厚煤層資源已近枯竭,薄煤層開采已形成規?;?,迫切需要開展薄及較薄煤層無人化關鍵技術研究。距離以創新驅動轉型、促進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對經驗不斷總結,對問題深刻地警惕和有效地解決,在數十年奮斗歷程中,兗礦能源高度重視對自身發展規律的探索、研究、把握,始終在發展大勢中把握主動。兗礦能源黨委書記、總經理肖耀猛說,從兗州煤業到兗礦能源,歷經二十余年的成長磨礪、積累沉淀,企業渡過了“黃金十年期”,挺過了“行業寒冬期”,迎來了“戰略轉型期”。
在這個“戰略轉型期”里,特別是今后兩年,兗礦能源決心充分發揮科技對兗礦能源建設戰略支撐作用,優化自身科技創新新布局,用好用足各方面優勢力量和資源,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實現智能化建設水平國內領先,災害防治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煤化工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煤機裝備制造水平國內領先。力爭獲得國家科技獎1項,獲得省級科技獎5項;新建國家級研發平臺2個,新建省部級研發平臺3個;制修訂行業及以上標準5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0項。
近日,兗礦能源為聚力攻關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力爭用2——3年時間,培育一批在省內、國內乃至國際上領先的科學技術,選定出關鍵技術科技項目13項,作為重點項目列入2022年科技項目計劃。兗礦能源科技創新進一步按下了加速鍵。
在兗礦能源技術質量中心會議室里,隨著PPT的翻頁播放,展示了更多關于科技創新的的頂層設計和管理藝術。目前,技術質量中心上下正按照兗礦能源的統一安排部署,立足部門職能,創新管控模式,強化責任和措施落實,確?!按髧仄鳌钡膭撔鲁晒@得足夠高的榮譽,在萬里煤海實踐出更大的碩果。